草体

《草体》系列以草的形态为主题,用极简的形态进行抽象的表现。“草体”系列中融入了对东方自然的观点。自古以来,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,与对自然形貌的写实描绘相比,象征性的表现所感受到的志趣成为一种传统。如果说象形文字是其中代表性的文字的话,书法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艺术性表现。

雎安奇的作品就是以这样的“书法”为基础。但是他的作品也并非是伴随着所谓的草书。它取自草书和文人画的精神,形式上和内容上非常具有现代感。以草为主题,用极其单纯的几何形态和极其有限的色彩,来寻求融合东方的传统精神和现代感情。
雎安奇用金、银、黑、红、灰、黄、白等纯色,光滑的涂抹在画布上,用锋利的线条来表现草的形态,雎安奇的画,可以看到登峰造极的单纯美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尹晋燮 (光州双年展策展人/韩国著名评论家)

 

“风行草偃”,抑或是“野火烧不尽”——草,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,一般对应着一种自 上而下的目光,作为对生命的一种描述,草在自然界的生命位置,转向人间时,则会映射出 人间的一种秩序:圣人之道所风化的普罗众生,也是一伙糜集而聚,面貌模糊的生命群像。 它们被用于形容人的一种底层生命状态,即便是在“比德”的传统中,兰草所影射的也是一 种失意的政治人生。然而,在雎安奇的画作中,“草”却有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,它们不 再是逆来顺受的生命群像,更不是一种清高自怜的符号象征,置于我们眼前的只有生命的尖 锐与锋利,如刺似芒。

虽然,“草体”系列有着极少主义风格,但作为画家的雎安奇探究的并不是西方绘画内部的 形式主义逻辑,雎安奇的“草”算作一种改写,那么他改写时所借鉴的方法论,却是现代性 思想在中国兴起与发酵后的艺术实践。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与表述,投射在了一种经典化 的现代性的视觉形式之上。亦如”草体“与”草书“之间看似的亲缘性,实则分属两种不同 的文化系统,但作为艺术家的雎安奇试图将生命本身化约为一种可以感受的形式——从某种 意义上,这是现代性对于民众的意义。

或者说,“草体”作为一个系列所提示出的复数概念,与经典化的现代性的视觉形式,共同 架构了一个思考与讨论现代性思想问题的话语空间。此时,作为生命的主体性,逾越了中西 文化系统的沟壑,成为了一种可以共享的现代人诉求,无论是理性,或是自然性,无论是对 启蒙的召唤,或是对启蒙的反思,雎安奇的“草”就像是定格在“想要成为”的过程之中的 “人”。

——孙冬冬 (著名策展人)

 

在《草体》系列中,雎安奇将形与意的界限消解,将原本寄兴托志的兰草进一步抽离其 固有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内涵,并使之成为一种介于形、意之间更加暧昧不清的象征。近乎锐 利的形象,既是诗意和怀旧的缓冲,又是对当代浅薄与快速的抗争。经过数遍的平涂与叠加, 画面具备了多重感知的维度,自然化的亲切感被另一种近乎冷静的纯粹形式所替代,所有的 指涉都被精减的形象与色彩压缩,成为某种接近纯粹的“零点图像”。在此,画面中任意的 局部都成为矢量般的可变数据,正意味着传统在当代语境下的游离与转换。

——梁庆(评论家)